ISTH大咖访谈丨周虎教授两项研究入选ISTH,聚焦罕见出凝血疾病诊治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4/7/1 15:12:50

编者按:2024年6月22日至6月26日,第32届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 2024)大会在泰国曼谷顺利举办。本届会议中,河南省肿瘤医院周虎教授团队的两项研究(PB0167和PB1215)入选,着重探索了“自身免疫性获得性凝血因子XIII缺乏症”和“序贯联合旁路治疗(SCBT)在合并Ⅷ或IX因子抑制物的先天性血友病患者中的应用”。为深入了解相关研究内容,《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周虎教授进行解读。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研究简介


01

伴有基础疾病的自身免疫性获得性凝血因子XIII缺乏症:一项系统综述

Abstract PB0167丨Autoimmune acquired factor XIII deficiency with underlying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


背景

自身免疫性获得性凝血因子XIII缺乏症(AH13),不同于由消耗过多或产生不足而引起的获得性凝血因子XIII缺乏症,AH13是一种罕见和严重的出血性疾病,死亡率非常高,接近20%。


目的

分析伴有基础疾病的AH13与特发性AH13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治疗结局,期待该研究能为AH13的精确化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一些证据,并有助于降低该疾病的死亡率。


方法

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和谷歌学术等数据库,文章筛选和数据提取由两位审稿人独立进行,这项系统性综述的审查符合PRISMA的指南。


结果

特发性AH13组年龄较大,以男性为主,凝血因子13(FXIII)的水平低于伴有基础疾病的AH13组。令人惊讶的是,与特发性AH13组相比,AH13组的抑制物水平略高,但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显著差异。相应地,伴有基础疾病的AH13组有更多的III级出血。重要的是,特发性AH13组使用泼尼松联合利妥昔单抗或环磷酰胺治疗的患者数量高于伴有基础疾病的AH13组。此外,伴有基础疾病组的AH13患者出现更多的复发和/或死亡。


结论

伴有基础疾病的AH13患者比特发性AH13患者出血更严重,预后更差,可能是由于清除FXIII抑制物困难所致。在患者出血期间,定期检测FXIII因子活性和抑制物水平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AH13患者。


02

SCBT在合并Ⅷ或IX因子抑制物的先天性血友病患者中的应用:手术经验

Abstract PB1215丨Sequential combined bypassing therapy in congenital haemophilia patients with inhibitors to Ⅷ or IX factors: Surgical experience


背景

一些研究正在探索SCBT方案在血友病患者中的疗效,并探索不同的剂量和应用间隔。


目的

旨在评估手术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分析了16例合并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的手术资料,主要目标在于收集和概括与旁路制剂联合应用的治疗计划。次要目标在于评估围手术期中各种SCBT方案对于合并抑制物血友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具有高滴度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方案1和方案2如图1所示。对于低滴度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的方案则见表1。


图1. 高滴度抑制物患者的治疗方案

表1. 低滴度抑制物患者的治疗方案


结果

16例患者共接受了15例大手术,1例小手术。(1)方案1中高滴度抑制物的4例患者:手术当天的rFVIIa的中位剂量为728.22 μg/kg(705.88-800.00 μg/kg),最终rFVIIa总消耗量为3143.59 μg/kg(2823.53-4900 μg/kg),术后止血率分别为75%和50%。(2)在方案2中的10例患者,手术当天的rFVIIa中位剂量为356.82 μg/kg(331.03-400.00 μg/kg),总消耗量为2140.91μg/kg,PCC的总消耗量为1443.42 IU/kg(1200~1920 IU/kg),术中及术后止血率为90%。术后第一天,因子水平升高至1.321±0.118 IU/ml,并逐渐下降至最低水平。在14例患者中,1例(7.14%,1/14)高滴度抑制物的患者出现了静脉血栓形成。1例低滴度的患者(7.14%,1/14)被发现其FVIII抑制物水平增加了,另外6例(43.75%,7/16)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超过5 mg/L。


结论

改良SCBT方案治疗围手术期合并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专家访谈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的一项研究(PB0167)探索了自身免疫性获得性FXIII(AH13)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请您介绍一下该疾病?


周虎教授:这是一项关于获得性FXIII抑制物的临床研究。事实上,AH13是罕见的疾病,年发病率约为1~2/100万左右。FXIII作为凝血途径中的最后环节,通过常规的凝血功能检测中难以被发现。AH13抑制物能导致患者凝血不止和严重的出血事件。


基于此,我们将AH13抑制物的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进行了报道和回顾。鉴于该疾病的罕见性,往往导致诊断的延迟。因此,当血液科临床医生遭遇严重出血且难以止住的病例时,应警惕AH13抑制物的可能。迅速而精准的诊断对于患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早期识别并清除抑制物,同时辅以必要的止血支持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您的另外一项研究中(PB1215)探讨了序贯联合旁路疗法(SCBT)在合并Ⅷ或IX因子抑制物的先天性血友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请您谈一谈该方案的优势?


周虎教授:目前血友病患者的数量明显有所上升,凝血因子治疗的暴露及出现凝血因子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也较前增加。血友病患者由于长时间、反复的关节出血,可能出现关节功能障碍和关节畸形。因此越来越多的血友病患者需要接受手术干预,包括关节滑膜切除、关节置换等矫形手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约三分之一合并凝血因子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面临着一项重大挑战:常规的凝血因子无法有效止血,因此必须依赖旁路制剂来提供止血支持。


目前,临床上可获得的旁路制剂主要包括rFⅦa、艾美赛珠单抗以及凝血酶原复合物。然而,rFⅦa在国内的价格十分高昂,若患者在围手术期完全依赖rFⅦa治疗,治疗费用将高达百万。为了应对这一经济负担,该研究探索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将凝血酶原复合物与rFⅦa结合使用。通过对20多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这种方法在围手术期中能够确保患者的安全。在ISTH 2024会议上,我们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希望为血友病患者提供更加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谈一谈您团队在出凝血领域方面的后续研究计划?


周虎教授:作为专注于出凝血领域的研究团队,我们始终致力于血友病等罕见病所致出血的深入研究。在血友病领域,我们怀有坚定的愿景,即通过研究,不断提升血友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水平,优化对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的诊疗策略,并推进血管性血友病(VWD)的精确诊断。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方面,我们重点聚焦于基础研究,深入探索ITP的发病机制,并致力于新药的研发。此外,我院还发起了BTK抑制剂、SYK抑制剂等临床试验,并积极参与了一系列ITP的临床研究,包括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顶尖团队牵头的研究项目。除此之外,我们也对孕期血小板减少症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更多血小板减少患者带来福音。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科研创新,能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他们带来希望与未来。


专家简介

周虎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河南省肿瘤医院贫血、止血血栓病区主任

河南省止血血栓诊断研究工程中心主任

河南省卫健委领军人才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生理学会止血血栓专委会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再障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罕见病联盟血友病专委会常委

河南省血液学专业委员会止血与血栓学组副主委

《血栓与止血学》、《Hematology》《BLOOD》中文版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

主编参编专著《血液分册/内科疑难病例系列丛书》等5部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崔沙沙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出凝血疾病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