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罕见病日:关注罕见,不止罕见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5/3/4 14:34:39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Rare Disease Day)”,这一全球性倡议由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DIS)于2008年2月29日发起,旨在提升公众对罕见病的认知与关注。2025年2月28日是第18个国际罕见病日,主题为“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中文主题为“不止罕见”。
 


《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将罕见病定义为: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患病率小于1/万、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因仅有约1%的疾病有有效的治疗药物,罕见病又被称为“孤儿病”。目前全球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患者总数达3.5亿-4亿,其中我国罕见病患者约2000万,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


血液系统罕见病因其复杂的发病机制、高误诊率及治疗手段匮乏,成为医学界亟待突破的领域。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显示,约80%的罕见病与遗传相关,而血液病占罕见病总数的15%-20%。中国于2018年6月和2021年9月分别发布了两批罕见病目录。其中,血液系统罕见病包括:Castleman病、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血友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白尿、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范可尼贫血、获得性血友病、先天性凝血因子VII缺乏症、皮肤T细胞淋巴瘤、家族性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血小板无力症、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地中海贫血(重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以下列举血液系统中相对常见的罕见病。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PNH由PIG-A基因突变引发补体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血管内溶血、血栓及器官损伤。中国发病率约2.8/百万,77%患者为20-40岁青壮年。由于早期症状(如贫血、疲劳)非特异性,患者常被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约30%患者因血栓并发症死亡,而传统治疗依赖输血和糖皮质激素,副作用显著。近年来,补体C5抑制剂(如依库珠单抗)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溶血和血栓风险,但药物可及性与经济负担仍是主要挑战。

 

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血友病A/B分别因凝血因子Ⅷ/Ⅸ缺乏导致出血倾向。中国发病率约5-10/10万,重型患者关节出血致残率高达70%。目前标准治疗为凝血因子替代疗法,而新型非因子药物(如艾美赛珠单抗)可将年出血率降低87%,且半衰期延长至26-30天,极大提升了治疗便利性。

 

地中海贫血

该病主要源于遗传,父母携带异常基因可遗传给子女。基因缺陷类型多样,包括基因缺失、点突变等,导致珠蛋白链合成失衡,多余的珠蛋白链在红细胞内聚集、沉淀,破坏红细胞,引发贫血。传统治疗依赖终身输血联合铁螯合剂,但治疗负担过重,且铁过载易引发肝硬化、糖尿病等并发症。近年来基因疗法使得地贫治疗取得重大突破。
在第18个国际罕见病日到来之际,我们聚焦血液系统罕见病。这些疾病虽发病率低,但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深远。在这一天,我们呼吁更多人关注罕见病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理解与支持。让我们携手,为罕见病患者点亮生命的色彩,让他们的生活“不止罕见”,更有温度。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银嘉乐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血液肿瘤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