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Haem病例丨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并接受系统性化疗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5/3/11 17:37:06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是一种起源于皮肤的罕见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类型。标准治疗方法包括针对孤立性病变的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而多发性病变则考虑系统性化疗。尽管复发率较高,但由于病变通常局限于皮肤,其长期预后通常较为乐观。英国血液学会官方期刊《eJHaem》近日发表报道了一例PC-ALCL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的病例,该患者接受了系统性化疗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

图片

 

病例报告

 

一名63岁男性患者因左手第五指及左下肢感觉异常就诊。10个月前,患者左肋区出现一暗红色皮肤结节(图1A),病理诊断为ALCL(图1B–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及骨髓检查未发现其他病变。患者被诊断为PC-ALCL,并接受了局部放射治疗(40 Gy)。4个月前,患者左膝皮肤出现PC-ALCL复发,接受了手术切除。

 

图片图1.初诊时左肋区皮肤结节性病变

 

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右侧岛叶及左侧脑室旁白质存在肿块(图1A,B)。右侧岛叶肿块活检的病理分析显示,大脑组织中存在大量异型淋巴细胞浸润(图2A)。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这些异型淋巴细胞CD3、CD4、CD30阳性,而CD8、CD20、ALK、EMA阴性(图2B–H)。这些发现与左肋区和左膝活检标本的结果一致。因此,诊断为PC-ALCL中枢神经系统复发。脑脊液中未发现淋巴瘤细胞浸润。皮肤病变仍处于缓解状态,且无其他系统性病变。
 

图片图2.钆增强T1加权MRI显示右侧岛叶(A,红色箭头)和左侧脑室旁白质(B,红色箭头)存在肿块病变

 

图片

图3.对右侧岛叶肿块活检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显示存在大量具有非典型核的大细胞密集增生(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这些细胞对CD3(B)、CD4(C)和CD30(D)呈阳性反应。它们对CD8(E)、CD20(F)、间变性淋巴瘤激酶(G)和上皮膜抗原(H)呈阴性反应
 

患者接受了甲氨蝶呤、丙卡巴肼(Procarbazine)和长春新碱(MPV)化疗方案,包括第1天静脉注射甲氨蝶呤(MTX)3.5 g/m²,第1天静脉注射长春新碱1.4 mg/m²(最大剂量2.0 mg),以及第2至8天口服丙卡巴肼100 mg/m²(奇数周期)。MPV化疗开始后3周,患者静脉注射维布妥昔单抗(BV;1.8 mg/kg),并随访1周。该治疗方案定义为BV-MPV(一个疗程4周),共重复三次。
 

第一个疗程后,MRI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分缓解。第二个疗程后,进行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移植前,患者达到完全缓解。随后,使用塞替派联合白消安(BuTT)预处理方案进行了ASCT,包括第-8至-5天静脉注射白消安(Bu,3.2 mg/kg)和第-4及-3天静脉注射塞替派(TT,5 mg/kg)。在细胞最低点阶段,患者出现严重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但随着中性粒细胞植入而缓解。

 

移植后18天出院,计划使用BV进行维持治疗。然而,在第一个疗程前,放疗部位附近出现一红斑丘疹(图4A)。此外,左背部也出现一类似丘疹(图4B)。两处活检均显示PC-ALCL复发(图4C–J),发生在移植后5周。头部MRI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未复发。患者再次接受左肋区局部放射治疗(45 Gy),并使用BV进行挽救治疗,随后每3周进行一次BV维持治疗。两处病变对治疗有积极反应,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在移植后1年内均保持完全缓解。
 

图片图4.移植后左侧肋骨区域和左侧背部出现红斑丘疹

 

讨 论

PC-ALCL在诊断时通常仅表现为皮肤病变或区域淋巴结受累。然而,复发时可能发生系统性受累。Benner等人报道复发率约为54%,其中约10%的患者在区域淋巴结以外出现系统性病变。PC-ALCL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更为罕见,通过文献回顾,仅发现三例报道病例。其中2例与本例相似,均在皮肤病变缓解期间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复发。与其他淋巴瘤一样,系统性病变的状态和进展不一定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相关。

 

由于疾病罕见性,对于PTCL(包括PC-ALCL)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尚无标准治疗。因此,参考了其他侵袭性淋巴瘤的治疗方法。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SCNSL)患者中,放射治疗、鞘内治疗和系统性化疗仅显示出部分有效性。因此,对于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建议使用系统性化疗进行诱导治疗,随后使用大剂量化疗联合ASCT进行巩固治疗。Omuro等人报道,使用R-MPV方案(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丙卡巴肼+长春新碱)进行诱导治疗,并结合大剂量化疗(塞替派、白消安和环磷酰胺)联合ASCT进行巩固治疗,对PCNSL有良好的疾病控制效果,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5%,2年总生存率为81%。
 

在本例中,使用BV-MPV化疗方案进行诱导治疗,因CD30阳性而用BV替代利妥昔单抗。在巩固治疗方面,大剂量化疗方案采用了塞替派和白消安。尽管皮肤病变早期复发,但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得到缓解并维持超过1年。同样,既往病例中也有采用基于大剂量MTX的诱导方案和基于塞替派的巩固方案,同样实现了长期缓解。BV能否穿透血脑屏障尚无明确证据,但鉴于孤立性CNS淋巴瘤仅局部治疗易致系统复发,建议将其作为系统病灶维持治疗。未来需进一步探索BV在脑脊液中的分布特性以优化治疗策略。
 

综上,PC-ALCL存在CNS复发风险,即使皮肤病灶缓解仍需长期随访。含大剂量MTX的全身化疗联合塞替派预处理ASCT或可为CNS受累患者提供有效治疗选择。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王一铭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淋巴瘤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