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洞察出凝血疾病诊疗领域革新全景——分子机制+AI+大数据重构临床路径丨EAHAD 2025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5/2/24 17:06:33

编者按:凝血系统调控机制与出血性疾病诊疗体系正经历从分子生物学到临床医学的范式革新。欧洲血友病和相关疾病协会(EAHAD)作为该领域的权威学术组织,始终肩负着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多中心研究协作的核心使命,致力于提升遗传性/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的精准诊疗水平。2025年2月4日至7日,第18届EAHAD年会于意大利米兰成功召开,汇集全球血液病学、遗传学、人工智能等多领域专家。本届会议呈现的学术报告犹如璀璨星河,从多维度为改善出血性疾病临床实践提供了突破性证据,标志着该领域正迈向"精准识别-智能干预-全程管理"的新纪元。
 

《血液时讯》特梳理学术报告精华以飨读者。本期将精选5项具有临床转化价值的主题报告,从分子病理机制的系统性解析、多组学技术的临床转化路径探索、数智化诊疗生态构建三大变革方向,带领大家深入探索出凝血疾病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
 

1分钟速读

 

组织因子(TF)通路通过细胞外囊泡直接激活凝血因子VIIIa/IXa复合物的新机制,阐明TF下游调控网络对血栓形成与止血平衡的双向影响。

 

全基因组测序(WGS)联合甲基化测序突破传统诊断局限,同步解析遗传突变与表观修饰,推动出血性疾病精准分型。

 

AI驱动的GAJA-CADET系统实现血友病关节积血居家超声采集与云端智能诊断,诊疗效率提升50%以上。

 

建立VWD分子分型-靶向治疗体系,目前研发焦点转向非替代疗法,旨在减轻治疗负担并促进预防性治疗。

 

gnomAD数据库分析显示VWD全球漏诊率达80%,基于大数据的基因型-表型关联模型助力早期筛查。

 

EAHAD 2025——学术报告精读

SPK28 丨凝血机制新解:止血领域关键进展

W. Ruf (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传统观点认为,凝血系统是通过前馈与反馈机制逐级放大的血液酶促级联反应。最新研究揭示了组织因子(TF)通路在细胞及细胞外囊泡表面直接激活抗血友病关键因子——凝血因子VIIIa/IXa复合物中的关键作用。TF下游通路的调控机制对血栓形成及止血功能的维持具有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细胞相关型与血液来源型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在止血平衡以及炎症和自身免疫相关血栓形成中发挥特异性调控作用。这些新发现为开发适用于血友病患者治疗的安全型凝血再平衡药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SPK29 丨新一代测序技术在出血性疾病诊疗中的革新作用

R.Asselta(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Sciences, Humanitas University)


出血性疾病是一类影响止血功能的临床综合征,常因自发性或创伤后出血导致严重并发症。主要分为两类:(1) 罕见出血性疾病(RBDs):由纤维蛋白原或凝血因子II、V、VII、X、XI、XIII遗传性缺陷所致,其发病率低于血友病A/B(凝血因子VIII/IX缺乏)。此类疾病出血表型异质性显著,传统诊断依赖凝血功能检测及单基因测序,但难以全面解析疾病本质;(2) 不明原因出血性疾病(UBDs):指经标准医学评估未发现明确凝血异常,却存在异常出血或瘀斑的临床症候群,常呈现家族聚集性,提示潜在遗传学基础。


新一代测序技术(NGS)通过高分辨率基因组分析,为出血性疾病的精准诊断与分型提供了革命性工具。报告重点阐述了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在RBDs致病基因鉴定中的突破性进展,揭示单基因突变与多基因效应对疾病表型的共同影响。当前,全基因组测序(WGS)与甲基化测序(methyl-seq)的联合应用,可同步检测遗传突变与表观遗传修饰,为RBDs和UBDs的诊断带来范式转变:WGS能识别内含子区、基因间区、大片段缺失/重排及调控序列变异等传统方法易漏检的突变;甲基化测序则通过解析凝血相关基因的甲基化模式,阐明RBDs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个体差异。对于UBDs,甲基化分析可揭示与出血表型相关的特异性表观遗传特征,为新型生物标志物开发及诊疗路径优化提供突破口。


尽管面临意义未明变异(VUS)解析等挑战,NGS技术通过提升诊断效能、实现早期干预及精准治疗,正在重塑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管理格局。随着生物信息学工具的持续优化,该技术有望为患者带来更优的诊疗前景。
 

SPK30 丨人工智能赋能出血性疾病早期诊断的创新实践

S. Mascetti(University of Milan)


该报告聚焦血友病患者关节积血早期检测技术的最新突破,重点介绍了一套革命性远程评估系统。该系统由两大核心组件构成:GAJA患者端应用与CADET医疗端平台。


GAJA作为平板终端应用程序,通过与超声探头互联,使患者在家中即可完成自主影像采集。该应用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三大核心功能:(1) 实时引导探头定位;(2)自动化图像采集优化;(3)加密数据传输至医疗中心。


CADET是专为关节积血诊断设计的网页端智能平台,其搭载的AI算法可自动识别关节隐窝扩张等关键影像学特征,显著提升诊断效率。该平台还集成病例管理功能,支持医疗团队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米兰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医学影像学、人工智能算法与临床诊疗经验的深度融合,成功构建了首个血友病关节积血远程监测-诊断闭环系统。
 

SPK31 丨血管性血友病精准诊疗策略

G. Castaman(Oncology, Center for Bleeding Disorders and Coagulation)


血管性血友病(VWD)作为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所致,呈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其临床表型异质性显著:VWF水平可从重度缺乏到轻度下降不等,临床表现既可表现为严重复发性出血,亦可仅有轻微症状,但育龄期女性患者常因月经过多或围产期出血风险面临生存质量挑战。


诊断标准需结合以下要素:(1) 阳性个人/家族出血史;(2) 实验室检测显示VWF抗原(VWF:Ag)、VWF活性(VWF:RCo/VWF:GPIbM)及凝血因子VIII(FVIII)水平异常。疾病分型方面,1型与3型分别表现为VWF量的部分或完全缺乏,而2型为VWF质的异常,且根据实验室特征(如VWF多聚体分析)及基因检测可细分为2A、2B、2M、2N亚型。


目前,治疗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手段提升血浆VWF水平:(1) 去氨加压素(DDAVP);(2) 外源性血浆来源的VWF浓缩制剂;(3) 重组VWF浓缩制剂;(4) 辅助治疗:氨甲环酸抗纤溶治疗、激素调控等。关节出血或复发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需长期预防性输注VWF浓缩制剂。3型VWD伴VWF同种抗体者,因过敏风险可需采用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替代治疗方案,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艾美赛珠单抗(emicizumab)在个案中展现一定疗效。目前研发焦点转向非替代疗法,旨在减轻治疗负担并促进预防性治疗,从而提升儿科患者的治疗便捷性,同时降低传统治疗负担。

 

SPK32 丨基于大数据的血管性血友病人群特征与流行病学研究

O. Seidizadeh(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 and Transplantation, University of Milan)


血管性血友病(VWD)作为最常见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数量或功能异常所致。既往研究显示其患病率约为0.6%~1.3%,但具有临床意义的VWD病例(需专科诊疗干预者)实际发生率约为1/1000。由于缺乏前瞻性系统研究,加之部分携带VWF基因变异的个体呈无症状或轻微临床表现,该疾病的真实流行病学特征尚未被精准阐明。传统基于医疗记录回顾的病例统计方法存在显著局限性,而现代遗传流行病学方法通过群体规模的基因变异频率分析,为疾病携带率与患病率的精准评估提供了新范式。研究者基于全球最大群体基因组数据库——基因组聚合数据库(Genome Aggregation Database, gnomAD)开展深度分析:gnomAD v2版涵盖14万例个体(28万条等位基因)数据,最新v4版更扩展至80万例个体。


分析结果显示,VWD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严重的诊断不足现象,这种漏诊可能导致治疗延误、可预防性并发症增加以及医疗系统负担加重。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大数据的群体遗传学研究不仅可揭示VWF基因致病变异的真实携带率,还能通过表型-基因型关联分析识别亚临床病例,对完善疾病筛查体系、优化公共卫生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王一铭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出凝血疾病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