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尽管近年来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诊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重型再障的治疗仍面临诸多难点,包括移植供体匹配困难、免疫抑制治疗(IST)副作用大以及血液学反应质量不理想等,亟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治疗方法。在近日举办的“高博医学论坛——2024博仁血液学术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张凤奎教授带来了重型再障治疗的精彩报告。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张凤奎教授,进一步分享在难治性再障治疗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最新进展。
01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重型再障和极重型再障接受IST后6个月未获得血液学反应者可定义为“难治性再障”。对于这类患者,您认为二次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应如何制定?
张凤奎教授:在再障,尤其是重型再障患者中,进行标准的免疫抑制治疗,仍有约20%的患者面临治疗无效的问题,即治疗6个月未达到血液学反应,学术界也将此定义为难治性再障。针对这一挑战,临床上不断探索并发展出新的治疗策略。目前公认的首选方案是寻找合适的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因身体状况无法接受移植或者未能找到合适供者的患者,则可以选择二次免疫抑制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二次免疫抑制治疗时,应选择与原用剂型不同、来源不同的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比如原用的是马ATG,则可换成兔ATG等,以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同时,必须认识到,二次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有限。根据美国、日本等地的研究数据,二次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率仅为30%。因此,对于难治性再障患者,最为理想的策略仍是积极寻找合适的供者,甚至是替代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从而争取更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近年来TPO受体激动剂的出现为再障的治疗增添了新的选择。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ATG治疗均不可用时,TPO受体激动剂可作为一项有效的治疗选项,为患者提供新的希望。同时,支持治疗也必不可少。然而,单纯依靠支持治疗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造血衰竭状况,因此,需要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使用,或在其他治疗手段无效时,作为一种姑息性、维持性的治疗措施,以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02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对于难治性再障患者而言,最常用的二次治疗方法仍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和IST,首选造血干细胞移植。那么,在临床上您如何针对难治性再障患者正确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
张凤奎教授:对于年龄<40岁的难治性再障患者,在无合适的同胞供者且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全相合无关供者、不全相合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在我国经广泛验证且疗效显著的半相合移植。对于体重较小的儿童患者,国内亦有学者推荐采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移植方式的选择上,总体原则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造血干细胞的来源,遵循从疗效最优、不良反应最小至次优方案的治疗策略,确保患者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治疗效果。
03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二次IST方面,应该重复原始治疗方案还是应变更、加强IST方案?二次IST方案的选择有哪些?
张凤奎教授:如上所述,对于难治性再障患者进行二次免疫抑制治疗时,应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免疫抑制治疗的强度或更换ATG的剂型,这是目前大家一致的共识。因为仅重复第一次治疗无效的免疫抑制方案,其二次治疗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为提升二次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促使患者获得血液学反应,必须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包括通过增加免疫抑制强度或更换免疫抑制治疗药物,其中更换ATG剂型的一个重要目的还在于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也确保患者的安全。
04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除二次IST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外,您认为还有哪些重要的难治性再障的治疗进展?
张凤奎教授:近年来,难治性再障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最成功的是TPO受体激动剂的应用。在难治性再障患者中,TPO受体激动剂单药治疗的有效率也可达到40%,从而为无法进行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使他们有机会重新获得血液学反应。然而,尽管TPO受体激动剂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血液学反应的质量尚不够理想,这促使研究人员继续深入探索其他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前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改善造血微环境方面,包括输入调节T淋巴细胞、控制造血微环境中的炎症细胞因子等,旨在抑制体内异常的免疫反应,促进残余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与扩增。这一研究方向不仅为再障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潜在途径,也备受血液学领域专家及广大患者的期待与关注,有望为未来的治疗实践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张凤奎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首席专家
研究方向:造血系统红细胞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率先系统报告我国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再障造血细胞遗传不稳定性、一线应用ATG联合CsA及大剂量环磷酰胺治疗再障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和多个血液专业杂志编委
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九十余篇
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医科院优秀教师和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