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血小板减少症是肿瘤治疗的常见血液学不良反应之一,可增加出血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近日,由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承办的“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第七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五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于2024年3月1日~3日在北京举行。会后,《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河南省肿瘤医院周虎教授分享肿瘤相关血小板减少的诊疗进展。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是抗肿瘤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这类患者的血小板减少治疗时需要考虑哪些要素?
周虎教授: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cancer therapy-related thrombocytopenia)的因素众多,既往称为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这种血小板减少多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相关,因为化疗可能导致骨髓抑制,使巨核细胞受到破坏,从而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随着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的发展,目前出现了ADC等药物,可能会带来交叉免疫损伤,包括PD-1、PD-L1等靶向药物的脱靶效应等。有研究发现,血小板表面具有PD-L1受体表达,PD-1、PD-L1等靶向药物可能会直接攻击血小板,进而导致血小板减少。总之,肿瘤相关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机制复杂,治疗时需要考虑多重因素。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去年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指南更新,能否请您分享一些治疗方面的更新内容?
周虎教授:2023年,由马军教授牵头的《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诊疗指南(2023年版)》更新,指南对采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TPO-R)激动剂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的治疗策略进行了两级推荐。目前对于CTIT而言,有了更多治疗选择,包括海曲泊帕、阿伐曲泊帕、芦曲泊帕以及罗普司亭等新型药物,这些药物的单中心或小样本数据疗效良好。如海曲泊帕的Ⅱ期数据治疗效果良好,因而指南也纳入了这些新药,从而提高临床实践的治疗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随着精准治疗理念的发展,目前的靶向药物也越来越多。对于靶向治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应该如何进行综合诊治?
周虎教授:我认为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血小板减少,首先要明确诊断。出现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应由血液科医生进行会诊,并进行全面的病因学分析,从而明确具体病因:究竟是化疗导致的巨核细胞生成障碍,还是靶向药物脱靶效应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抑或是由于交叉免疫,还是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其次,如果血小板减少确实由脱靶效应所致,此时首选推荐免疫抑制剂,包括丙种球蛋白、激素等具有良好疗效的药物。
专家简介
周虎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学博士,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河南省肿瘤医院贫血、止血血栓病区主任
河南省止血血栓诊断研究工程中心主任
河南省卫健委领军人才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生理学会止血血栓专委会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再障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罕见病联盟血友病专委会常委
河南省血液学专业委员会止血与血栓学组副主委
《血栓与止血学》、《Hematology》《BLOOD》中文版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
主编参编专著《血液分册/内科疑难病例系列丛书》等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