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洋教授:BTK抑制剂治疗CLL患者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思考丨2024年CSCO血液学术大会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4/11/13 15:21:59

编者按:近年来伊布替尼、泽布替尼等药物的大型Ⅲ期研究陆续发表,这类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 inhabitor)的出现改变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治疗手段,同时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在近期举行的2024年CSCO血液学术大会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梁洋教授分享了对BTK抑制剂经典国际大型Ⅲ期临床研究设计的若干思考,《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梁洋教授对CLL治疗进展及ALPINE研究设计等问题进行深度讨论。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近年来新型靶向药物不断涌现,特别是BTK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CLL的治疗策略。请您谈谈目前在BTK抑制剂治疗CLL方面有哪些重磅研究进展?

 

梁洋教授: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慢淋已经进入了可治疗时期;但当时可用药物较少,如泼尼松、烷化剂等。2000年后的CLL 4研究奠定了FC化学免疫治疗在慢淋中的治疗地位;随着利妥昔单抗的加入,让FCR成为慢淋治疗领域的金标准。2013年首款BTK抑制剂伊布替尼问世,并在2017年登陆中国,对于使用低毒高效的治疗策略非常重要。因为慢淋往往发生于老年患者,而FCR治疗时的强度较大,多数老年患者往往无法接受或完成全程治疗,可能出现治疗中程放弃或死亡事例,而BTK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象。
 

2017年伊布替尼登陆中国,随后还有奥布替尼、泽布替尼、阿可替尼等共价键BTK抑制剂基于国际Ⅲ期研究而在中国获批上市。如RESONATE、RESONATE-2、ELEVATE TN、ELEVATE RR等研究,这些研究的多数目的是获得适应症批准,许多研究也进行了药物疗效对比。但是对于慢病患者而言,OS最为重要;由于BTK抑制剂疗效良好,目前这些大型Ⅲ期研究的数据表明,同一类别中的不同BTK抑制剂并无OS显著差异,仅在某些替代终点,客观反应率、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轻微区别。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这些国际大型Ⅲ期临床研究将对药品注册和治疗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其研究设计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可否请您就近期发表的ALPINE研究设计进行重点介绍与点评?

 

梁洋教授:ALPINE研究是由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Jennifer R Brown教授牵头的全球大型Ⅲ期研究,主要探索相对于伊布替尼,泽布替尼治疗难治复发慢淋患者的疗效。研究者认为,泽布替尼在患者生存和不良反应方面优于伊布替尼。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后发现,该研究存在系列问题:
 

第一,该研究为开放标签研究。对于想要获批适应症的Ⅲ期研究而言,开放标签并不是最合适的方案。目前FDA、EMA、NMPA以及各大杂志均推荐进行盲法试验的Ⅲ期研究,因为开放标签很可能会使结果产生不可避免的偏移。
 

第二,该研究提前进行了PFS中期分析,可能会引起最终结果偏倚。对于慢病而言PFS并非最优替代终点,并且开放标签中的PFS可能存在更多问题,而且应进行预先设定的PFS分析。ALPINE研究规定205个事件发生时释放PFS,但实际研究公布时仅有65个事件,很可能会对受试者和研究者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因为我们对新药总有期待。另外中期评估建议分析安全性和毒性而非有效性。
 

第三,在发生非血液毒性时,组间停药原则也不同,泽布替尼组更灵活,而伊布替尼组更严格。
 

第四,尽管是随机对照研究,在分配病人时,对于大于3线以及复杂核型的患者,伊布替尼组似乎也分配到了比例更高的上述高危患者。

 

第五,ALPINE研究伊布替尼生存获益异于其他经典研究,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短于RESONATE和ELEVATE-RR试验。同时2023年EHA公布的一项大会口头报告也表明,不同研究中的伊布替尼疗效差异较大(RESONATE校正样本和ALPINE中伊布替尼治疗患者的2年PFS分别为81%和66%;与之对应的中位PFS分别为40.7个月和34.2个月,P=0.0048),推测可能原因是ALPINE研究的方案设计存在潜在偏移。对该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提高我们自身临床研究的设计和质量,具有普遍意义。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认为未来在BTK抑制剂治疗CLL的研究设计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这些将对研究结果以及临床实践产生怎样的影响?

 

梁洋教授:我们应该遵循上述提到的几项原则:第一,对于不同BTK(特别同一类别BTK),通常不建议进行头对头的研究,因为很可能为阴性结果;而对于必须的头对头研究则建议进行盲态分析。第二,对于PFS的分析和公布需要慎重,不仅要预先设定PFS,还要严格按照研究方案的规定时间进行公布中期PFS结果;而如果为开放标签研究,则应公布毒性和安全性,而非药物有效性。第三,除研究者自身评估外,还应进行第三方独立评审委员会的结果验证,因为事实证明ALPINE试验的研究者结果与和独立评审委会结果并不一致。此外,研究组别的基线特征应保持平衡,不应出现偏移。争取以OS作为研究终点,次之选择PFS和ORR等评估终点,因为PFS不足以得出药物必定获益的结论。所以对于任何一个研究,结果解读应慎重,并且不能过分解读。

 

专家简介

梁洋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导,博士后导师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西整合医学学组委员

广东省慢淋工作组副组长

广东省高层次引进人才,珠江人才计划,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学者

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在NEJM,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JCO,Cancer Cell等高水平同行评议专业杂志发表多篇临床及科研文章,累计引用次数2600余次,并担任Leukemia杂志中国通讯编辑和国际编委,同时为STTT,Journa of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Cell Reports等高水平国际杂志审稿人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崔沙沙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血液肿瘤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