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的迅速进展和惰性淋巴瘤的难治愈特点,整体预后较差。在近期召开的“2024年金陵淋巴肿瘤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志涛教授讲授了题为“套细胞淋巴瘤诊疗进展”的精彩内容,为全面了解MCL的治疗动态和优化改善MCL的治疗结局带来宝贵的参考,本刊特整理课件内容,以飨读者。
套细胞淋巴瘤(MCL):预后差的B-NHL,发病率稳态增长
MCL是一种起源于成熟B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类,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6%~8%,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的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特点[1]。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纳入2004—2012年间确诊并随访至2014年3月的5796例淋巴瘤患者,旨在评估按霍奇金淋巴瘤(HL)或NHL分类的20多种淋巴瘤亚型的发病率和生存率,结果显示MCL 5年总生存(OS)率和5年相对生存(RS)率均最低,分别为25.0%(95%CI:18.8~31.6)、31.4%(95%CI:23.6~39.5)[2]。另一项针对1995年至2013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以及德克萨斯州(TCR)MCL发病率的研究显示,MCL的发病率呈正稳态增长[3]。
随着治疗方案不断变迁,MCL患者生存得到极大改善
MCL的治疗经历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以及新药等不同阶段。自1991年自体干细胞移植被应用于MCL的治疗后,患者预后显著改善,中位生存期从3~4年提升至5~8年;2010年后,越来越多的新药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等被应用于MCL的治疗,使患者中位生存进一步提升,然而MCL仍无法治愈。
MCL治疗现状及探索方向
MCL标准一线治疗是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目前年轻MCL患者通常采用含大剂量阿糖胞苷的方案+利妥昔单抗,考虑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及维持治疗延长缓解时间,减少复发;而老年MCL患者需降低化疗强度及毒性,考虑维持治疗延长缓解持续时间。在年轻MCL患者中探索的方向有:(1)联合使用靶向药物与强化化疗旨在增加缓解深度(CR);(2)去移植;(3)去化疗。在老年MCL患者中探索的方向有:(1)加用靶向药物提高有效率,延长患者生存;(2)基于靶向药物的无化疗方案替代常规化疗[5-7]。
既往研究显示,RDHAOx(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阿糖胞苷、奥沙利铂)用于ASCT的诱导治疗的CR率为77%[8]。2023 ASH大会公布的一项多中心II期单臂临床研究,共纳入44例初治MCL患者,中位年龄59岁,ECOG 0-1分占比98%,IV期占比84%,sMIPI中高危占比50%,Ki-67>30%占比68%,9%的患者为母细胞/多形性变型(研究设计见下图)。结果显示:AR(阿可替尼、利妥昔单抗)治疗2个周期后的客观缓解率(ORR)/CR分别为93%/57%,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为18%;AR序贯RDHAOx治疗后的ORR/CR为95%/88%,MRD阴性率为94%,说明含阿可替尼三明治方案用于初治MCL可获得较高的缓解深度。而且该方案还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3.3%,2年总生存(OS)为79.3%,3~4级不良事件(AE)主要为血液学不良反应,AR导入治疗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少[9]。2023 ASH大会公布的Rectangle研究,是一项阿可替尼联合R-CHOP用于年轻初治MCL的II期研究,其中53例患者完成6周期阿可替尼+R-CHOP诱导治疗,48例序贯ASCT,46例接受AR维持治疗。结果显示,中位随访14.2个月,诱导治疗的ORR为98%,CR为92%,12个月PFS和OS率分别为95.4%和97.2%,且诱导和维持治疗均是安全可耐受的[10]。
WINDOW-1是一项单中心II期临床研究,共纳入131例≤65岁的初治MCL患者,中位年龄56(49~60)岁;sMIPI低危80%,高危8%;Ki-67≥30%占比49.5%,15例(11%)母细胞/多形性变型,结果显示IR(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后ORR/CR为98%/87%,IR+R-HCVAD/R-MTX强化疗巩固后ORR/CR为90%/89%,IR诱导可缩短R-HCVAD/R-MTX强化疗周期,实现持续缓解。2023 ASH大会公布了该研究的长期随访(中位随访71个月)结果,IR导入治疗后序贯R-HCVAD/R-MTX方案用于一线MCL可获得长生存[11]。而2023 ICML大会公布的WINDOW-2研究,在IRV(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维奈克拉)诱导治疗后,根据危险分层序贯不同疗程R-Hyper CVAD/MTX-AraC,结果显示IRV三药联合导入治疗带来了持续深度缓解,48例接受IRV导入治疗,最佳ORR为96%,CR为92%;第2阶段后,最佳ORR和CR仍保持一致,分别为96%和92%;中位随访时间为40.7个月,中位PFS和OS未达到,且MIPI评分和TP53突变类别间PFS和OS无显著差别[12]。因此,年轻初治MCL患者治疗趋于找出毒性和安全的平衡点,Chemo-free的诱导可以带来持久缓解。
2022 ASH大会公布的Triangle研究,纳入既往未经治疗的年龄≤65岁、适合大剂量阿糖胞苷和ASCT的II-IV期MCL患者,结果显示合并的A+I组[标准强化诱导方案序贯ASCT+伊布替尼(包括诱导+维持)]和I组[标准强化诱导方案+伊布替尼(包括诱导+维持)但不进行ASCT]559例可评估患者(伊布替尼-R-CHOP/R-DHAP)中ORR和CR率分别为98%和45%,较A组(标准强化诱导方案序贯ASCT,94%和36%)显著提升(CR P=0.0203;ORR P=0.0025)。而且A组未能显示出在无失败生存期(FFS)方面优于I组;3年OS率A组86%,A+I组91%,I组92%,未达显著差异[13-14]。基于Triangle研究,NCCN指南推荐R-CHOP+BTKi/RDHAP作为诱导推荐,BTKi 2年维持治疗。而且NCCN指南中ASCT已不再作为独立版块被推荐,而是对于初治MCL诱导治疗的划分从“意向移植/无意向移植”变更为“强诱导治疗/低强度诱导治疗”[15-16]。
SHINE研究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IBR在初治老年MCL患者中的治疗效果。523例患者按1:1分配,分别接受伊布替尼+BR(IBR组)或安慰剂+BR(BR组)治疗。研究结果在2022年EHA大会上公布,并同期发表于NEJM。结果显示,IBR组患者PFS显著延长2.3年(6.7 vs. 4.4年),降低25%进展或死亡风险;而两组OS间无差异。也就是说,IBR可显著延长老年患者PFS,但长期疗效有待提高。此外,治疗期间,IBR组3/4级AE的发生率略高于安慰剂+BR组,分别为81.5%、77.3%;对于BTKi关注的AE,相较于BR组,IBR出血和房颤的发生率更高。因此,伊布替尼加入为一线老年MCL患者带来了PFS获益,但同时毒性也有所增加,安全性值得关注[17-18]。
2023年ASH大会公布的PrE0405研究,是一项Ⅱ期研究,研究了≥60岁未经治疗的MCL患者在BR方案中添加VEN的情况,探索该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BR-VEN治疗老年MCL初步数据显示耐受性良好,CR 85%, ORR 97%。在安全性方面,老年患者接受该方案耐受性良好,诱导期间15%发生3级以上非血液学毒性,其中9%为COVID感染,28%发生3级以上血液学毒性[19]。另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评估高危MCL患者在R-BAC诱导治疗后加用维奈克拉是否可以改善疗效(NCT03567876)。结果显示,R-BAC500诱导治疗后序贯维奈克拉可改善老年高危MCL的生存,HR患者两年的PFS和OS率分别为58%和66%,高于原假设(2年PFS率40%),且R-BAC诱导治疗的不良反应与既往报道一致[20]。此外,2023年ASH大会还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BOVen治疗TP53突变MCL患者可实现深度缓解,100% CR,80% uMRD;同时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2年PFS和OS分别为72%和75%,BOVen方案治疗初治TP53突变型MCL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21]。
与此同时,2023 ASH大会公布的一项单中心、非随机、单臂II期临床研究(NCT05214183),共纳入50例老年初治MCL患者,其中TP53异常(可评估43例)占28%。结果显示,阿可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用于老年初治MCL具有更优的疗效和安全性[22]。此外,针对其他无化疗一线方案的探索发现,BTKi+R2初步结果显示出较好疗效,如阿可替尼+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ALR)方案、奥布替尼+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OLR)方案[23-24]。
BTKis是在RR MCL治疗中显示出较优疗效的靶向药物。在2023 V5版NCCN指南中,已将共价BTKi(cBTKis)作为MCL的二线治疗优先被推荐[25]。
2023 ASH大会公布的SYMPATICO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旨在比较伊布替尼+维奈克拉(IV)vs. 伊布替尼+安慰剂治疗R/R MC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IV相较于伊布替尼单药显著提高CR率(54% vs. 32%,P=0.0004),延长PFS(31.9个月?vs. 22.1个月)及下一次治疗时间(TTNT),且不良事件发生谱与单药组一致[26]。1/2期BRUIN研究旨在探索非共价BTKi Pirtobrutinib治疗cBTKi经治的RR MCL疗效及安全性,长期随访结果显示,Pirtobrutinib在既往cBTKi经治的R/R MCL患者中继续显示出不错的疗效,ORR为49.3%(CR 15.8%,PR 33.6%),中位PFS为5.6个月,中位OS为23.5个月[27]。基于ZUMA-2研究结果,Brexu-cel获批治疗R/R MCL;ZUMA-18研究是一项美国多中心拓展性用药研究,治疗R/R MCL患者,包括在ZUMA-2入组完成后和FDA批准前的R/R MCL患者。2023 ASH大会公布了ZUMA-2研究4年随访结果和ZUMA-18研究的初步结果,二者共同证实Brexue-cel在R/R MCL患者中可实现高水平疗效[28]。此外,lb/ll期研究探索Mosun(CD20XCD3)联合Pola(M-Pola)治疗R/R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结果显示Mosun联合Pola(M-Pola)治疗R/R MCL CR率达70%,CRS事件均为1~2级,没有新AE出现[29]。
共价BTKi后线之争,孰更优?2023 ASH大会上两项研究对此进行了分析:(1)一项间接比较了CAR-T和非共价BTKi,数据来源ZUMA-2和BRUIN研究。结果显示,与Pirtobrutinib相比,Brexu-cel在ORR(OR=10.39,95%CI:2.81~38.46)和CR(OR=10.11,95%CI:4.26~24.00)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且Brexu-cel与PFS显著改善相关(HR=0.44,95%CI:0.25~0.75)[30]。(2)另一项间接比较了CAR-T与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数据来源ZUMA-2研究数据、EBMT数据库中接收ASCT的数据。结果显示,Brexu-cel与alloSCT相比,两者PFS和OS相似, Brexu-cel安全性优于alloSCT,表现为较低的12个月死亡率、较低的非复发死亡率(NRM)以及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相关发病率[31]。
新药在MCL中的研究汇总
总结
MCL属高度侵袭性NHL,进展迅速,复发率高。新药时代MCL患者的总体生存得到明显提高。
国内外指南推荐年轻初治MCL患者接受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ASCT标准方案治疗。诱导治疗中增加新药;ASCT后维持治疗;未来的方向包括去除ASCT;或者采用无化疗方案。对于老年MCL患者推荐一线治疗方案以较低强度免疫化疗为主,增加新药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临床实践中应关注高危MCL患者,可考虑R-BAC500、BOVEN方案等。
SYMPATICO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伊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有望挑战单药BTKi在R/R MCL中的地位。CAR-T的治疗显示出较高缓解率,且安全性可。ROR1×CD3 T细胞衔接器、CDK4/6抑制剂、双重BTKi,BTK降解剂以及双靶点CAR-T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开发为MC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2]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5) 112, 1575–1584.
[3]Fu S, et al. Oncotarget 2017; 8(68):112516-112529.
[4]Roschewski M, et al. Hemato. 2022; 3(3):508-517.
[5]Martin P, et al. Cancer Treat Rev 2017; 58:51-60.
[6]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2, 43(7) : 529-536.
[7]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B-Cell Lymphomas. Version 5. .2023.
[8]Le Gouill S, et al. Blood, 2017, 130: 1496.
[9]Eliza A Hawkes, et al. 2023 ASH Oral735.
[10]2023 ASH Poster3042.
[11]2023 ASH Poster1688.
[12]Wang M, et al. ICML 2023 # Oral 101.
[13]Dreyling M, et al, ASH 2022 abstract 1
[14]Dreyling M, et al. the Lancet, 2024.
[15]NCCN b-cell guideline 2023,v2
[16]NCCN b-cell guideline 2023,v3
[17]EHA 2022 # S209
[18]N Engl J Med. 2022 Jun 3.
[19]ASH 2023 oral 733
[20]Carlo Visco, et al. 2023 ASH Oral737.
[21]Anita Kumar, et al. 2023 ASH Oral738.
[22]2023 ASH Poster3036.
[23]2023 ASH oral 73
[24]2023 ASH oral 736
[25]NCCN Guidelines Version 5.2023 Mantle Cell Lymphoma
[26]Michael Wang, et al. 2023ASH, LBA-2.
[27]Jonathon B. Cohen, et al. 2023 ASH Oral981.
[28]2023 ASH Oral 106
[29]Michael L. Wang, et al. 2023 ASH Oral734.
[30]2023 ASH P5136
[31]2023 ASH P3494
通讯作者简介
应志涛 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淋巴瘤/头颈肿瘤病区主任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细胞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异质性个体化治疗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 青年委员
中国老年血液学淋巴瘤学组 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第11届青年委员
JCO-Blood中文版细胞与免疫治疗 青年副主编
Blood and Genomics杂志 编委
擅长领域:恶性淋巴瘤诊治,细胞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