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祥教授:血液肿瘤领域近十年理念变革——从治疗到管理丨CSCO第八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4/7/30 13:59:34

编者按:炎炎夏日,相聚冰城。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八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2024年7月26~28日在哈尔滨盛大召开。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等领域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行专题报告,并就诊疗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享研究成果,切磋实践经验。《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本次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接受采访,介绍本次会议的亮点,分享惰性淋巴瘤的诊治现状以及对血液肿瘤慢病化管理的看法,并展望血液肿瘤未来发展趋势。


大会亮点:汇聚前沿进展,内容新颖丰富


沈志祥教授:本次CSCO第八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全面呈现了近年来血液肿瘤领域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可谓亮点纷呈。近5年来,在血液肿瘤领域,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三大疾病取得显著进步。在淋巴瘤领域,针对B细胞淋巴瘤出现很多双特异性抗体(双抗)、CAR-T。在多发性骨髓瘤领域,也涌现出众多包括CAR-T在内的新方案。在白血病领域,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样出现很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靶向治疗;而尽管急性髓系白血病进展相对较慢,但近5年也看到了很多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正在崛起。因此,本次会议内容非常新颖,涵盖范围相对而言也较为广泛。


聚焦惰性淋巴瘤:发病率有所增长,民族企业彰显实力


沈志祥教授:惰性淋巴瘤最近几年在我国的发病率有所增长。究其原因有两个:(1)过去惰性淋巴瘤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比较高,但如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我们的生活状况也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所以发病率相对也有所增加;(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龄人群越来越多,所以患有惰性淋巴瘤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但欣喜的是,在惰性淋巴瘤的治疗领域,比如BTK抑制剂,国内现在有4个品种,其中也包括国内民族企业生产的品种。这些国内企业的药物,不仅极大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而且在疗效和结构方面都非常优越,因此也明显改善了惰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情况。此外,还有其他的靶向药物和一些新型的疗法。再加上CSCO指南的推广普及,使每位血液肿瘤医生都能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治疗方案,因此惰性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期越来越长、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好。


近十年理念变革:从治疗到管理,全面改善患者预后


沈志祥教授:实际上,最近几年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都在改善。这不仅得益于创新转化新药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国内血液肿瘤医生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两个方面:(1)过去只要患者活着就行,但现在不仅要让患者活着,而且要活得更好、生活质量更高;(2)目前在对患者的慢病管理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加强,比如针对惰性淋巴瘤或者侵袭性相对不严重的淋巴瘤患者,由于他们的生存期较长,因此各地都有医生专门针对这些患者进行慢病管理,而且患者也非常乐意参加这种管理,因为可以通过彼此交流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也是近十年来血液肿瘤医生从治疗到管理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


未来发展趋势:创新转化加快,慢病管理更加完善


沈志祥教授:未来5~10年,一方面国内创新转化新药的出现速度会增快,另一方面针对患者的慢病管理会做得更好。国内医生在慢病管理方面相对做得更好,与西方国家看病需要预约不同,国内很多医生可以将很多同一病种的患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惰性淋巴瘤患者,集中在一个群里进行管理。这个群不仅方便医生与患者的交流,也能增进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比如一个新确诊的患者往往对疾病非常恐惧,但通过这个群的交流,他可以了解到有长期生存的可能性,因此他也会很快融入到与医生合作治疗的模式中,最终提高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沈志祥 教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主编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多种杂志编委

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专著100余篇,主编有《恶性血液病》、《淋巴瘤》、《简明临床血液病学》、《血液病学研究进展》等八本专著,并参加10余部专著的编写。曾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医疗成果奖二等奖、医疗成果三等奖,1999年获单篇国际论文引用次数全国个人第三名。200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4年上海医学奖一等奖,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长期从事内科学血液学专业的临床医学和临床研究工作,尤其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止凝血疾病、严重贫血有较深入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崔沙沙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血液肿瘤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