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7日,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4 China(BOC/BOA 2024)在广州盛大举行。大会汇集国内肿瘤学专家及相关从业人员,共同见证过去一年中国临床肿瘤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未来中国临床肿瘤学的发展创新之路。《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血液肿瘤领域著名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接受采访,介绍血液肿瘤领域的重磅研究进展,并分享其对创新转化工作的深刻见解,以及将创新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科技人文并重,血液肿瘤领域硕果累累
沈志祥教授:近年来,血液肿瘤领域进展迅速,特别是在过去5至10年间,多个主要瘤种,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包括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以及多发性骨髓瘤,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次会议针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例如,TP53阳性套细胞淋巴瘤的常规治疗欠佳,而通过加入维奈克拉,可以显著改善这一群体的治疗效果。
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上,CD19/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应用极大地解决了许多治疗难题,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而在多发性骨髓瘤领域,国内已有两款CAR-T疗法成功上市,这标志着我国在CAR-T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可能已经超越了欧美国家。这一成就得益于我国有众多研究中心,它们根据各自特长,针对不同类型的CAR-T进行了深入研究。
此外,除了关注治疗效果外,临床医生也越来越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那些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力求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提供有效的支持治疗,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更有尊严地生活。总之,本次会议进步非常大,展示了非常多的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
加强创新转化,推动医疗领域突破性变革
沈志祥教授:作为临床医生,我们过去常自豪于个人的成就,比如一个晚上抢救了几个患者。然而,尽管这样的努力极为宝贵,但终究只能惠及有限数量的患者。相比之下,创新的力量则更为深远与宏大。当我们研发出新型药物或技术时,其能够影响并造福一大批患者,这种效应远超过了个人的努力范畴。
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白血病)的治疗为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发现的全反式维甲酸,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亭栋教授发现的亚砷酸(三氧化二砷),这两项创新成果显著改善了该疾病的治疗效果,使有效率高达90%。同样,在淋巴瘤治疗领域,B细胞淋巴瘤在原有R-CHOP方案基础上,加入维泊妥珠单抗,可使疗效进一步提高。这些均反映了创新转化为患者治疗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因此,希望未来我国各个中心、医院都能在创新转化方面进一步努力,共同推动血液肿瘤领域的不断突破与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与健康。
结合患者实际,将创新成果融入临床实践
沈志祥教授:尽管血液学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如何将这些进展有效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仍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这需要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评估,新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对患者个体的适用性。例如,我们这一代医生经常需要到基层进行会诊,原因就在于,尽管大家可能都了解新技术和新药物,但在将其精准应用于患者个体时,仍存在欠缺和不足。
因此,临床医生不仅需要了解掌握当前的先进技术和治疗进展,更需要将这些新技术、新药物与患者的个体情况紧密结合。换言之,在运用新治疗手段时,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年龄、既往用药史等。只有这样,新的治疗手段才会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相反,若忽视患者的个体情况,则疗效往往会大打折扣。
综上,社会进步推动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患者带来更多、更有效治疗手段。然而,临床医生只有将新技术、新药物与患者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问题,实现医疗服务的全面优化与提升。
专家简介
沈志祥 教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付总主编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多种杂志编委
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专著100余篇,主编有《恶性血液病》、《淋巴瘤》、《简明临床血液病学》、《血液病学研究进展》等八本专著,并参加10余部专著的编写。曾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医疗成果奖二等奖、医疗成果三等奖,1999年获单篇国际论文引用次数全国个人第三名。200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4年上海医学奖一等奖,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长期从事内科学血液学专业的临床医学和临床研究工作,尤其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止凝血疾病、严重贫血有较深入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