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至12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华佗工程”MDT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本次大会以“华佗工程”MDT模式为纽带,汇聚国内外血液病学领域顶尖专家,聚焦前沿研究进展与基层医疗实践,共同探讨恶性血液病诊疗的规范化与个体化策略。《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会议期间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常英军教授进行专访。常英军教授基于《异基因移植后检测、治疗和预防白血病复发的中国专家共识 2024 版更新》,就白血病复发相关的多个关键问题,如MRD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移植后患者MRD检测手段的选择、MRD阳性复发患者的治疗建议,以及新兴技术在白血病复发检测中的潜在作用等,分享了深刻且独到的见解,为临床实践与科研探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与启发 。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针对白血病复发,中国与其他国家在MRD检测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常英军教授: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为例,其MRD检测方法多样。目前临床常用的MRD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聚合酶链反应(PCR)及二代测序(NGS),但不同方法在适用性、敏感性和标准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MFC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MRD检测方法之一,《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与临床解读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建议联合应用白血病相关异常表型(LAIP)和与正常骨髓细胞表型相鉴别(D-F-N,different from normal)两种方法检测已知和(或)验证未知的、具有预后意义的白血病细胞表型异常。其敏感性约为10-3到10-4,通常能够在1~2天内完成检测并出具报告,简便快速,可覆盖90%以上的AML患者。
PCR检测MRD是基于对免疫球蛋白或T细胞受体基因的克隆重排以及特异性融合基因和突变或过表达基因的检测,如NPM1、AML1-ETO、CBFβ突变等,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易标准化,但其应用范围有限,仅适用于约40%~50%的患者,因此无法覆盖全部人群。泛白血病基因WT1可作为缺乏特异性基因的AML患者的MRD标志,WT1阳性的临界值和检测时间点取决于不同的人群和疾病状况。
NGS已用于临床试验,但在中国并未常规用于MRD检测,原因在于:检测成本较高,患者接受度受限;用于AML MRD检测的NGS靶基因的最佳组合尚未明确。国内目前以MFC和PCR的应用较为普遍,而NGS在欧洲的应用相对较多。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不同MRD检测方法各有优势。对于移植后的不同患者群体(如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患者),应如何选择最优检测手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检测方法?是否有优先考虑的因素或经验可供分享?
常英军教授:我们中心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AML的MRD检测实践中,MFC、PCR及泛白血病基因检测三种方法并行,同时应用可以相互补充,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若两种检测方法在同一时间点均呈阳性,则可明确判定MRD阳性;若仅有一种方法检测出阳性,还需在14天后重复检测以进一步验证。
我们既往开展的一项研究通过白血病干细胞(LSC)检测对MRD进行了评估[1]。研究结果显示,与MFC相比,移植后基于LSC评估MRD的敏感性提高了25倍~30倍。另外,LSC检测MRD至血液学复发的中位时间大约为140天,比MFC方法延长了60至80天,这对临床医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对AML患者移植后血液学复发的预警/预测而言,基于LSC评估的MRD检测较传统的MFC评估的MRD具有如下优越性:①更高的敏感性;②更长的MRD阳性到复发时间。
因此,基于LSC评估的MRD检测对传统MFC形成冲击,但能否完全替代仍有待未来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对于移植后MRD阳性的复发患者,您有何治疗建议?
常英军教授:对于移植后MRD阳性的复发患者,临床决策需先明确MRD检测结果的真实性(真阳性或假阳性)。任何MRD检测方法均需平衡敏感性与特异性。敏感性表示白血病细胞低于检测方法的阈值,MFC-MRD的敏感性取决于获取的细胞数量;分子MRD检测的敏感性则取决于获取的DNA/RNA数量;而特异性表示检测到白血病细胞的确定性。
敏感性与特异性相互依存的同时又相互排斥。通常,敏感性越高,特异性可能会越差;反之,特异性越高,敏感性可能会越差。因此,如何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之间找到平衡,以确定MRD阳性结果的可靠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确认MRD阳性后,患者和家属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而非依赖网络信息。患者和家属无法准确判断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未经专业评估的信息可能误导治疗决策。目前,基于MRD的抢先治疗或降压治疗均可以降低移植后复发的风险。因此,遵循医生的建议,接受基于MRD检测结果的治疗方案,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步骤。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随着MRD检测技术的持续发展,质谱流式细胞术、光谱流式细胞术等新兴方法不断涌现。您认为这些新兴技术在未来白血病复发检测中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常英军教授:质谱流式细胞术、光谱流式细胞术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均展现出在MRD检测领域的应用潜力。然而,在这些技术常规应用于临床之前,必须先筛选出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同时,开展多中心的大样本临床研究,验证这些生物标志物在预测疾病预后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确保其能够满足临床需求。在此基础上,应建立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从而实现技术的推广普及,最终惠及患者。
参考文献1. Si-Qi Li,Lan-Ping Xu,Ying-Jun Chang,Xiao-Jun Huang,et al.An LSC-based MRD assay to complement the traditional MFC method for prediction of AML relapse: a prospective study.Blood . 2022 Aug 4;140(5):516-520. doi: 10.1182/blood.2021014604.
常英军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二、三届血液学系主任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博后)导师
研究领域:恶性血液病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
2021年获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
2021年入选第六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21年获人民名医“优秀风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