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爱斌教授:从个体化到普惠化,中国CAR-T领域的创新进展与长期管理策略丨2025 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5/4/29 19:25:39

山城巍峨,两江交汇,沐整合医学之新风;雾都梦幻,桥都璀璨,聚西南抗癌之精英。2025年4月11日-13日,2025 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美丽山城重庆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世界整合肿瘤学协会(WAIO)共同主办,重庆市肿瘤医院承办,并得到多方鼎力支持与共同承办。“肿瘤防治,赢在整合”,本届大会秉承整合医学理念,以“局部精准施策,整体和谐共治”为主题,汇聚西南乃至全国的抗癌智慧与力量。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结合我国血液系统肿瘤治疗现状,围绕中国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实践、双靶点策略创新、通用型技术研发及毒副反应全程管理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解读。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本次会议中,您带来了关于CAR-T研究进展的讲座。请问您认为中国团队在CAR-T应用方面积累了哪些独特经验?其中是否融合了整合医学模式?

 

梁爱斌教授: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的临床研究领域,中国研究团队为全球医学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基于扎实的临床基础与持续的技术创新,中国学者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风湿免疫性疾病以及多种慢性疾病和罕见病的治疗研究中均展现出显著影响力。作为深耕血液肿瘤细胞治疗领域的从业者,我们观察到国内团队在多个维度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患者入组效率、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严谨性以及治疗策略的创新性均位居世界前列。具体而言,中国研究者率先在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通用型CAR-T技术平台构建以及"CAR-T联合其他治疗模式(CAR-T plus X)"的新型组合策略等领域取得突破,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为国际细胞治疗领域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
 

领域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通过系统化的整合医学模式推动学科发展。基于多年临床经验积累,国内多中心联合构建了CAR-T治疗分层体系,该体系创新性地将临床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等因素与CAR-T治疗策略选择进行多维整合,力求实现根据患者风险分层制定个体化联合治疗方案的目标,充分彰显了整合医学在精准医疗时代的核心价值。

 

在安全性优化方面,中国团队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全程毒副反应管理体系。突破传统仅关注输注后监测的思维定式,该体系将风险评估前置至患者入组阶段,通过多维度参数整合预判治疗相关并发症,并据此制定动态干预策略。这种贯穿治疗全程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不仅显著提升了CAR-T治疗的安全性,更在血液肿瘤整合治疗框架中树立了新的范式。这些系统性创新充分证明,中国CAR-T研究团队已超越单纯技术跟跑阶段,正在通过原创性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引领全球细胞治疗领域的发展潮流。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团队的研究显示,CD19/20 CAR-T Prizlon-cel在复发/难治性B-NHL患者中实现了91.5%的ORR和85.1%的CR率,且安全性可控。请问该研究对后续的试验设计及治疗领域有何启示?是否计划探索该疗法在更前线治疗或联合其他疗法中的应用?

 

梁爱斌教授:在血液系统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领域,传统单靶点CAR-T疗法已积累丰富临床经验,而双靶点策略的提出为提升疗效开辟了新路径。国内早期临床研究如解放军总医院生物治疗中心韩卫东教授团队开展的CD19/CD20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以及我们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探索的CD20/CD22双靶点CAR-T疗法等,均展现出了创新的临床价值。综合分析国内外临床试验数据,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在增强肿瘤细胞靶向结合能力、提升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并未显著增加单靶点治疗常见的毒副反应,其独特优势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已得到验证。

 

针对分子遗传学异常等高危因素患者群体,双靶点策略同样展现出更好的适用性。现有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即便在存在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的患者队列中,双靶点CAR-T治疗仍能实现较高的疾病缓解率和生存获益,这提示该策略在复杂病例中具有突破性的治疗潜力和应用优势

 

但需注意,尽管双靶点治疗展现出显著前景,其临床转化仍需跨越关键阶段。未来建议重点推进双靶点CAR-T产品的规范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加速其临床转化进程以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同时,需通过长期随访研究深入评估双靶点治疗的远期安全性,特别是与单靶点方案在慢性毒副反应谱系上的差异,为优化治疗决策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支持。这些研究方向的推进,将有望重塑血液系统肿瘤的免疫治疗格局,推动精准医疗迈向新的高度。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认为在推动CAR-T治疗创新和规范化方面,您认为目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未来CAR-T治疗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梁爱斌教授:目前,尽管自体CAR-T疗法已在临床及商业化层面取得显著进展,但现有产品多受限于个体化制备模式。尽管国际学界针对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进行了长期探索,目前仍缺乏可完全替代自体CAR-T的成熟解决方案。自体CAR-T虽在疗效维度展现优势,尤其是双靶点设计进一步提升了治疗效能,但其制备周期冗长、生产成本高昂、患者经济负担沉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临床可及性。特别是在我国现行支付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尽管国家已将CAR-T治疗纳入丙类医保范畴,支付可及性仍存在显著缺口,亟待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现有瓶颈。

 

针对上述挑战,开发"现货型"通用CAR-T产品成为重要研究方向,包括探索通用型CAR-T/CAR-NK细胞疗法及双阴性CAR-T等新型产品。此类疗法可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实现即用型产品供给,可大幅缩短治疗等待时间并降低成本。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体内(in vivo)CAR-T,该技术通过基因编辑手段直接在患者体内完成CAR-T细胞转化,彻底突破体外制备的局限性。相较传统自体CAR-T,体内CAR-T具有制备周期短、成本低廉、无需清淋预处理等优势,使其在临床推广中具有良好的潜力,该领域正逐步从概念验证阶段向临床应用转化,其布局与发展或将成为未来细胞治疗领域的关键突破方向,为血液系统肿瘤治疗提供更具普惠价值的创新方案。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科学防癌、健康生活”的大背景下,聚焦于CAR-T慢性毒副反应的管理来看,您认为有哪些具体措施可以减少治疗相关毒性,从而促进患者实现健康生活?


 

 

梁爱斌教授:在CAR-T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针对急性毒副反应的防控干预已逐步标准化。基于国内多中心协作,本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涵盖全程管理的临床路径及专家共识,为CAR-T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了系统性保障。得益于这些规范性措施的实施,急性毒副反应对于具备成熟经验的临床中心而言,已不再是威胁患者生命或导致严重功能损害的主要挑战。
 

因此,当前临床研究的焦点正逐步转向慢性毒副反应领域,例如CAR-T细胞在非靶器官滞留所引发的远期安全性问题此类毒副反应因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及临床表现的迟发性,对长期预后具有潜在影响,已成为临床随访中重点监测的方向。为应对这一挑战,建立规范化的长期随访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过程需要规范化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并依赖政府、药企和医疗机构的多方协作,共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CAR-T治疗远期毒副反应管理体系。

 

虽然在技术层面可能较少存在瓶颈,但人文关怀、社会支持以及长期随访的持续性仍是关键问题。因此,需要组建专业随访团队开展持续性患者追踪、建立标准化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流程,以及通过政策引导提升患者依从性,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为优化患者疗效、降低远期毒副反应提供可靠依据。唯有通过多维度协同,方能系统收集真实世界数据,为后续改进治疗策略、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关键依据,最终推动我国CAR-T治疗在疗效与安全性上实现全面突破。


 

图片

梁爱斌 教授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同济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同济大学血液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血液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重大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圣安东尼-EBMT青年领袖;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仁心医者·上海市仁心医师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劳动模范;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模范院长,医院学会管理金奖。上海市第12届医务系统中青年最高荣誉奖“银蛇奖”二等奖、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及入选“启明星追踪”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巾帼文明岗、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等多项荣誉。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5项科技成果奖,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主编血液学著作10余部,牵头撰写指南和专家共识20余部,牵头开展CAR-T多项临床试验。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王一铭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血液肿瘤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