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第五届淋巴瘤&骨髓瘤免疫与靶向治疗大会暨高博医学学术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大会以“精准、整合、创新”为核心理念,内容紧密追踪29届欧洲血液学协会年会(EHA 2024)和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的最新进展和前沿议题。为深化交流与探讨,《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别邀请深圳市人民医院周继豪教授进行专访,探讨领域进展,分享学术洞见。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是一种起源于滤泡辅助T细胞(TFH)的侵袭性淋巴瘤,临床上诊断也较为困难。首先,请您介绍一下AITL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病理特征?
周继豪教授:总体上而言,AITL被视为一种相对罕见的淋巴瘤亚型,大约占所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14%左右,在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仅占1%~2%。AITL起源于滤泡辅助T细胞,TET2、IDH2、DNMT3A基因的突变频率较高。典型的临床表现涵盖全身多发的外周淋巴结肿大,并常伴随B症状,如发热、盗汗及体重减轻。结外症状中,皮疹和肝脾肿大尤为常见,同时骨髓侵犯也时有发生。
在病理学上,AITL同样具有独特的特点。从形态学角度看,可见R-S样大细胞,并且肿瘤细胞在形态上呈现出与霍奇金淋巴瘤相似的特征。在免疫组化分析中,AITL主要起源于表达CD4的T细胞,并且这些细胞通常源自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因此会表现出一些生发中心T细胞的典型标志物,如CD10和Bcl-6。这些标志物有助于在病理学上识别AITL,并与其他类型的T细胞淋巴瘤进行区分。此外,AITL的免疫组化还表达滤泡辅助T细胞的标记,如CXCL-13、ICOS、PD-1等,这使得AITL在形态学和免疫组化上都具有独特之处。
在分子遗传学中,AITL显示出一系列与疾病发展相关的遗传学特征。具体来说,AITL存在与DNA甲基化相关的基因突变,还常伴随RHOA基因的突变。此外,AITL患者的T细胞还可能存在其他功能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影响T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免疫反应。因此,AITL的治疗和管理需要特别考虑其分子遗传学背景,以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策略。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临床上发现AITL通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能否请您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
周继豪教授:AITL病理特征在于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的功能紊乱。TFH细胞在正常免疫反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位于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通过与B细胞相互作用,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抗体的产生。因此,AITL患者的TFH细胞异常可能导致B细胞功能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自身免疫紊乱的症状。
临床上,AITL患者常常表现出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症状,如皮疹、发热和关节痛等。在免疫学检查中,AITL患者可能显示高免疫球蛋白血症、Coomb’s试验阳性以及多种风湿免疫自身抗体的阳性反应。这些特征性表现提示了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和调节失衡。此外,AITL与某些病毒感染,特别是EB病毒(EBV)感染,存在显著关联。EBV感染可能通过影响T细胞和B细胞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免疫系统的紊乱。因此,AITL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不仅反映了T细胞的异常,也揭示了B细胞在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可以将AITL视作一种复杂的淋巴系统肿瘤,其发病机理深入涉及了T细胞与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免疫系统中调节机制的失衡。这种紊乱不仅影响了淋巴细胞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从而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AITL一线和难治/复发AITL的治疗现状,此外AITL的重要进展有哪些?
周继豪教授:尽管AITL并非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但其独特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尽管对AITL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但在治疗策略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在AITL的一线治疗中,传统的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方案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显示,CHOP方案的疗效并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疗效,临床上开始尝试在CHOP方案的基础上联合新的药物(CHOP+X方案),但目前看来,这种联合治疗策略在疗效提升方面仍有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作为一种巩固治疗手段,在AITL的一线治疗中被认为是标准方案之一。然而,当AITL进展到复发或难治阶段时,治疗难度显著增加。除了传统的化疗方案外,目前尚未有显著的突破性进展。尽管如此,新药的不断涌现为AITL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复发难治性AITL的治疗中,新药主要集中在免疫治疗药物、表观遗传学药物和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三方面。免疫治疗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如CD30单克隆抗体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单克隆抗体)。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等表观遗传学药物,或西达本胺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的表观遗传学状态,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如PI3K抑制剂和JAK-STAT通路抑制剂通过阻断肿瘤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尽管这些新药初步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在复发或难治性AITL患者中,如何合理组合这些药物,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此外,对于部分难以治愈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总之,AITL的治疗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和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未来有望为AITL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周继豪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硕导
深圳市人民医院血液科负责人
现任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广东省药学会血液科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血液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病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
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深圳市医管中心青年岗位能手,深圳市首届十佳杰出青年医生,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深圳市科创委基金资助课题,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